不試,你怎麼會知道?
她不是本科畢業,也不是數理強者,文組出身的她,原本對程式一竅不通,她沒有一開始就篤定地選擇工程師,甚至一開始只是「淺淺試水溫」。
但她走到了這裡,成功轉職成為一位遠端工作的工程師,她不是因為討厭護理,而是想為自己打造一種更自由、有彈性、生活品質更高的未來。
「如果你不去試,你永遠不會知道,這條路適不適合你。」
「如果你不去試,你永遠不會知道,這條路適不適合你。」
誤打誤撞讀護理
高中的她念文組,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方向,文組的出路不多,法律不感興趣、商科數學又差,填志願感到很迷惘。
「那時候去台大的大學博覽會,聽學長姐說護理不用念數學,有人畢業去當空姐,也蠻加分的,就覺得可以試試看。」
「那時候去台大的大學博覽會,聽學長姐說護理不用念數學,有人畢業去當空姐,也蠻加分的,就覺得可以試試看。」
那時的她,夢想是空姐,只是遇上疫情停招,這個夢就暫時擱下了。
實習感受落差大
她在實習時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內外實習真的好累,會讓人不想當護理師,但在產兒、精神科就覺得好像也沒那麼差,真的很看單位跟老師。」
「內外實習真的好累,會讓人不想當護理師,但在產兒、精神科就覺得好像也沒那麼差,真的很看單位跟老師。」
但最讓她動搖的,不只是身體的疲憊,而是學姊那令人討厭的帶人態度。
「我跟到的學姊打完招呼只回我一個『好』,我就站在她背後看她做事,後來才知道她在等我主動開口,她認為我不該等她分配任務,但我當時心裡想的是,我已經跟在你旁邊學習了,還不夠明顯嗎?」
「我跟到的學姊打完招呼只回我一個『好』,我就站在她背後看她做事,後來才知道她在等我主動開口,她認為我不該等她分配任務,但我當時心裡想的是,我已經跟在你旁邊學習了,還不夠明顯嗎?」
這些讓她懷疑,為什麼護理要把每個人逼得這麼緊張?為什麼不能友善一點?
開始思考其他出路
大學時期,她其實還沒下定決心轉職,但已經在思考
「如果我真的不做護理,我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真的不做護理,我還可以做什麼?」
當時的她聽說護理也有人轉職當工程師,但心想
「怎麼可能那麼簡單?感覺數學要很好。」
「怎麼可能那麼簡單?感覺數學要很好。」
但她還是去買了網路課程自學,雖然當時沒有全力投入,只是「淺淺試試自己的意願」。
考完照後才下定決心
真正的轉折點,是在考完護理師執照之後。
「媽媽希望我還是先把證照拿到,萬一轉職不成功,還有退路可以走。」
「媽媽希望我還是先把證照拿到,萬一轉職不成功,還有退路可以走。」
她答應了媽媽,考完照就正式開始準備轉職。
自學到找到適合機構
一開始,她沒有直接報機構,而是自己先學兩三個月,再找到一間適合自己的課程系統。
機構不是你繳錢就能畢業的,作業沒達標會被淘汰。
「所以我那時候給自己的要求是:不要被當,六個月內一定要學完,然後出去找工作。」
「所以我那時候給自己的要求是:不要被當,六個月內一定要學完,然後出去找工作。」
不會放棄,因為已經選擇了
「轉職過程中,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轉職過程中,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她的堅定不是因為一帆風順,而是她知道
「不試看看,怎麼會知道?」
「不試看看,怎麼會知道?」
工程師的日常生活
她目前遠端工作,服務的是一家德國公司,目前人住在澳洲,工作模式跟傳統辦公室截然不同。
「因為有時差,我這邊的下午才是他們的早上。我們每周只開一次會,時間是我這裡的禮拜一下午四點,其他時間自己安排進度。」
「因為有時差,我這邊的下午才是他們的早上。我們每周只開一次會,時間是我這裡的禮拜一下午四點,其他時間自己安排進度。」
每天早上起床後,她會檢查當週進度,安排工作項目,結束前也會自我回顧進度與問題,工時很彈性,沒有明確打卡,但她會約束自己:
「如果知道今天做滿八小時了,就會強迫自己關電腦,明天再繼續。」
「如果知道今天做滿八小時了,就會強迫自己關電腦,明天再繼續。」
從護理到程式的挑戰
她認為最大的轉換挑戰,是學習模式與職場文化的不同。
「護理有很多東西回家查不到,還會被罵說沒查。工程師查不到就繼續查,前輩還會陪你一起查,還會去了解你為什麼會查不到。」
「護理有很多東西回家查不到,還會被罵說沒查。工程師查不到就繼續查,前輩還會陪你一起查,還會去了解你為什麼會查不到。」
這樣的學習氛圍,對她來說是嶄新的體驗,也是她喜歡的。
要證照嗎?其實不一定
她說,不同類型的工程師所需的證照不一樣,想入門最重要的不是證書,而是要能用程式語言做出作品,面試靠作品說話,不是靠文憑。
為什麼不選台灣公司?
「因為我一開始就想找全遠端,但台灣比較少公司願意給新人全遠端機會,所以我只能往國外找。」
「因為我一開始就想找全遠端,但台灣比較少公司願意給新人全遠端機會,所以我只能往國外找。」
家人怎麼看轉職?
「媽媽本來就知道實習壓力大,我延畢她也理解,後來我說轉職失敗就回去做護理,成功就有機會去國外,她聽了之後就說那就試試看。」
「媽媽本來就知道實習壓力大,我延畢她也理解,後來我說轉職失敗就回去做護理,成功就有機會去國外,她聽了之後就說那就試試看。」
家人的支持,給了她穩定前進的後盾。
想對你說的話
「我是一個轉職成功的例子,所以才想把經驗分享出來。」
「或許有人跟我走過一樣的路,但後來因為覺得太難放棄了,但我想說如果你不去試,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
「就算試失敗了,也沒什麼好氣餒的,還有護理這個選項。」
「最慘的情況,也不過是再回去做護理,怎麼樣也不至於會失業。」
人生不會只有一條路
不是說轉職工程師適合每一個人,只是想告訴你:
人生有很多可能,但大多數人,是在「試了」以後才發現的。
她的故事也許跟你很像,也許完全不同,但她願意說出來,是希望讓還在猶豫的人知道:
「這條路不是夢,也不是傳說,只是你要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這篇故事能讓你離自己的選擇更靠近一點。
如果你也在尋找轉職的方向,或許她的經驗能給你一點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