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所愛而非聽話
「從前的我會排斥診所工作,現在的我想,少個幾千塊,換來生活品質,好像也不錯。」
這句話,是他說得最真誠、也最令人共鳴的一句。
這次的分享對象,是我在學期間的朋友,雖然畢業後少有聯繫,但我非常感謝他願意投稿,分享自己護理師轉職,離開醫院醫院、轉向診所的經歷。
我們都曾在護理科的訓練中養成一種「使命感」,但他提醒我,回到現實面,護理,終究只是一份工作,當一份工作開始侵蝕生活、壓垮健康,是否還值得死守,是每個人都該誠實問自己的問題。
護理,起點不等於熱情
「會讀護理是因為不怕沒工作,是妥妥的鐵飯碗。」
當年填志願的他,選擇護理的理由並不特別熱血,只是覺得這條路穩定、實用、不怕失業,薪水雖然不多,但處於「吃不飽也餓不死」的水平,剛好能應付生活。
這樣的理由,真實又實際,卻也道出了很多人踏入護理的初衷。
離開只為保住健康
「白班1:7-11,單位氣氛壓迫,每天壓力大到體重直線下降。」
他說自己不是因為討厭護理才離開,而是醫院環境讓他喘不過氣,人力不足、輪班制度、緊張的氣氛,讓原本就不熱愛這份工作的他,漸漸對每一天都感到排斥。
「我那時每天一上班壓力就爆表,撐不了太久,就為了保住健康果斷離開了。」
這不是任性,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成熟的自我保護。
進入新環境的震撼教育
「新院所剛成立,制度不穩定,每天都在翻盤。」
離開醫院後,他選擇進入一家新成立的院所,看似輕鬆的診所生活,其實也有挑戰,他分享,剛進去時制度未完善,流程常常今天說A,明天就改成B。
「才一個禮拜內,護理師就走了兩三個。」
這種高流動率的環境,讓他一度感到迷惘,但他選擇撐下來,花時間與廠商對接、協助建立流程,漸漸走出混亂的初期。
工作內容多元又實用
「婦兒門診、抽血、靜脈注射、小兒疫苗、產科衛教…每天都很實在。」
他目前的工作日常雖然比醫院少了急重症,但該有的臨床技能還是能派上用場,除了例行的護理業務,他還協助自費檢查,如羊膜穿刺、高層次超音波等。
「公司會安排課程補充知識,也有晉升制度,三個月後可轉為不孕症諮詢師,還能領到證照、加薪。」
這不只是換了環境,而是走進了一條「有未來性」的診所職涯路線。
擁有自己的生活節奏
「我現在的生活品質比醫院好太多了。」
他說,雖然薪資跟南部醫院白班差不多,但生活卻是截然不同。
「固定休週日,換班彈性,有事直接先換再報備主管,真的輕鬆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有了自己的時間——可以發展第二副業,也有空進修、休息或是單純地放空。
「以前醫院下班就是累,現在下班後,還能有心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曾經的排斥成為現在的肯定
「我以前真的很排斥診所,覺得自己學這麼多幹嘛只打針掛號。」
他回憶剛畢業時的自己,對診所工作是有偏見的,總覺得那樣會浪費在學時累積的技術與經驗。
但出社會後,他看著身邊的同學在病房裡一邊抱怨、一邊掙扎,而在診所工作的朋友,卻能PO出日常的生活小確幸。
「比起高壓的病房,我現在的生活輕鬆、穩定,又有發展性,真的不錯。」
送給學弟妹的一句話
「人生很長,不去試試,怎麼知道你不行?」
他想對學弟妹說,別把「護理=醫院」這件事看成理所當然,每個人想過的生活不同,該選擇的是你覺得值得的工作,不是別人口中「最好」的那一條路。
「工作氣氛、時間安排、薪資平衡…你要什麼,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他鼓勵大家勇敢去試、去跳出舒適圈。
「你會發現護理相關的工作其實很多,擇你所愛,真的比較重要。」
結論
我們都曾把護理當成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但他提醒我們,使命不該凌駕於自己的健康與生活之上。
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不是用薪資衡量,而是能否讓你每天早上醒來,對今天的生活有一點期待。
少賺幾千塊,換來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自由,也許是更值得的選擇。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