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選擇
我是自己自願跳進來的,我覺得它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當時在思考未來走向,那時候的我可能也不清楚可以往哪裡走。
「雖然讀書過程有一定的辛苦,但我覺得它的成就感會很高,而且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個專業。」
所以我也蠻慶幸自己有這樣的專業可以去服務不管是臨床上面的病人,或者是現在日照中心的長輩。
「我覺得我自己蠻驕傲我是護理人這一件事。」
不過現在網路上面的聲音,會讓我覺得現在的士氣比較低落一點。
畢業的第一份工作
班導推薦我去桃園某醫院,原本面試是ICU,但因考量懷孕問題,先安排我到門診,後來進了ICU,卻遇到不擅長帶人的學姊。
她對我說:「你不要一直黏著我,你去找你自己的事情做。」
我只好默默查資料,但她卻對其他同事說我在發呆,剛進臨床時,很多事不知道能不能做,但我始終抱持學習的心態。
可惜在那樣的環境裡,努力也常被誤解,甚至聽到他們在休息室說:
「學妹動作很慢,要兇一點」。
我從那時起就發誓,自己成為學姊後,絕不會變成那樣的人。
在ICU待滿一個月,我撐不下去,向阿長提出離職,她讓我放三天假後,轉調至外科,新單位的學姊樂於教導,我也很快適應,最後一待就是七年。
「現在的我,也成為了願意帶新人的好學姊,甚至被我帶的新人現在也還在臨床。」
離開臨床的原因
我覺得醫院有些制度真的不合理,例如病人數一少,就想臨時排休(批人),卻完全不顧現場實際情況,很多政策看似管理,實際上卻是不體諒基層的負擔。
這份工作真的很有責任感,哪怕放假在家,也得盯著群組訊息。
學姊可能問一句:「東西為什麼沒批價?」
你就得立刻回覆,這些小事明明可以隔天處理,但訊息常帶著責備口氣,而不是提醒。
「你下次記得批價」和「你為什麼沒批價」雖然意思一樣,感受卻差很多,我常常因為一句語氣重的訊息而壓力山大。
「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離職後的去向
離開醫院後,我想著既然薪資差不多,為什麼不換個環境?
「因為喜歡照顧寶寶,我偷偷去面試了月子中心,確定錄取後才告訴阿長。」
那段時間有開心也有不開心,開心的是「寶寶蠻療癒的」,但因為人力不足,常常排到12小時的長班。
真正讓我離開的原因,是家人生病,需要頻繁回診,月子中心排班難調整,我在照顧家庭與工作的壓力下奔波不已,便向阿長表達想離職。
她雖說可以讓我先放長假,但家人的病況不確定,我最後還是決定離開。
「後來我轉到家附近的診所,一做就是兩年。」
工作內容單純,「就是換藥、打針、衛教」,雖然平凡,但讓我能平衡生活與家庭,得到了短暫喘息的空間。
家裡人怎麼想
過去家人常問我怎麼總是忙到這麼晚,但我那時候真的累到連回應的力氣都沒有,只覺得「我工作忙不完」。
「那段準備離職的時期,剛好又遇到家庭變故,要接小孩又要上班,真的喘不過氣,整個人兩頭燒。」
醫院的工作不是四點就能下班,三點五十分還會有新 order,上一班點班沒點齊,也得花時間補追。
常常整個班都很忙,只能等到快下班才開始寫紀錄,加上還要教新人,步調又被拉慢。
「我連幾點去接孩子都沒辦法跟他保證。」
有時候去到幼兒園,只剩他一個人在等,那畫面真的讓人很心疼。
但當然家人也會說:「你以前在醫院賺那麼多,為什麼不做?」
轉去長照後,雖然薪水變少,但我只要做了決定,就不會讓別人左右我的人生。
踏入日照中心契機
有一天要去診所上班時,我注意到家門口對面有個很鮮豔的招牌,是一間新開的日照中心,我上網查了他們官網,發現這工作是純白班,也能結合所學專業,還能兼顧家庭。
「或許蠻適合我現在的生活節奏。」
我投了履歷,也和主任聊了一下,覺得氛圍不錯,於是就決定嘗試看看,雖然一開始的薪資確實比較低。
「扣完勞健保時領可能不到三萬塊。」
相比月子中心的12小時輪班或診所的加班制度,都少了不少收入,但我在乎的是穩定和平衡。
所幸,隨著機構逐漸上軌道,現在的薪資也已經與臨床白班差不多,當初那塊招牌,無心一瞥,卻讓我開啟了人生的下一段路。
日照工作型態
剛進日照中心時,工作節奏意外地空閒。
「我們五個人照顧兩位長輩,就是綽綽有餘。」
每天陪聊天、安排簡單課程,隨著收案增加她開始意識到,待在日照中心時的角色,其實不只是健康監測,更需要深入了解長輩的心情與狀態。
「聊天中會發現長輩有些不敢說出口的狀況,我們就成為他們與家人間的橋樑。」
這份工作不像臨床那樣節奏緊湊,但敏感度反而更重要。
「比較多的是在於陪伴的過程有沒有發生狀況。」
她也慶幸自己有臨床背景,因為日照現場仍會面對突發情況。
「像是低血糖或UTI,雖然最後還是得送醫,但現場的緊急處置不能少。」
日照的步調,也許不如醫院急迫,但需要的,是一種細膩與察覺的專業眼光。
回想進入長照的考量
她選擇長照,不只是為了生活平衡,也因為看見未來趨勢。
「高齡化是這幾年一直以來的議題,長照可以發揮的專業角度其實蠻多的。」
與其困在醫院制度的天花板,她更想走一條能延伸發展的路。
但讓她真正留下來的,還有職場文化,在這裡,她第一次感受到管理者的接地氣。
「執行長就像一個大哥,會下來關心、一起開會,聽我們的想法,跟臨床或月中不同,以前提建議常被打回票,他們只會說辦不到。」
但在日照中心,意見會被討論,甚至轉交給提出的人去發揮、實踐。這不只是參與,而是一種被信任、被尊重的體驗。
「在這邊會覺得,意見真的會被採納,有被重視的感覺。」
成就感源自於
剛進日照中心的長輩,常帶著不安與防備。
「他們會覺得,是不是被丟在這裡了?是不是已經需要被照顧了?」
那份失落感與自尊的拉扯,她看得很清楚。
但當她與同事主動關心、互動,長輩們漸漸卸下心防。
「欸,原來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可怕。」
她說,看著他們開始期待來上課、吃點心、聊天、玩遊戲,甚至偶爾打打鬧鬧,那種改變讓她特別有成就感。
「他們覺得自己有事做,有朋友可以聊天。」
從抗拒到主動參與,從自卑到重新連結,這些微小但真實的轉變,就是她最珍惜的回饋。
身分的轉變
從臨床轉職到日照,最明顯的轉變就是收入變少,還要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那時候機構剛成立,文書處理像是感控手冊都要自己摸索,網路上資料很多,但要怎麼整理成一本實用的手冊,真的不簡單。」
從流程到制度,全都得親手建立,有趣的是,進入這份工作的起點,其實並沒有太多準備。
「我就覺得上班時間符合需求,單位環境氣氛也很喜歡。」
面試當天,主任熱情到甚至邀她共進午餐,讓她感受到不同於醫院的氛圍,那是一個活潑又溫暖的空間,感覺可以帶給服務對象開心快樂回憶的地方,雖然挑戰不少,但她知道,這裡讓她重新找回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讓專業有了新的發揮方向。
對現在環境的建議
離開醫院不全然是因為體制問題,更關鍵的,是「帶你的學姊是誰」。
「如果當初帶我的是願意手把手教我的學姊,可能我就會在ICU留下來。」
她相信再忙再專業的單位,只要遇到願意引導、給空間的前輩,新人就會有機會成長,也更願意留下來,在她眼中,這個領域其實有它可愛的地方,但也有許多需要改變的空間,最根本的是尊重─
「如果沒有上下輩的壓力,大家是平起平坐,氣氛會完全不一樣。」
她希望有一天,新人不再因壓力離開,而是因為被善待而願意留下。
想對夥伴說的話
這是一個很有彈性的專業,如果我們願意重視它,其實有很多跑道可以去。
「我不認為哪個單位比較好,因為每個地方都需要人才,重點在於是否適合自己。」
一定要自己走過、經歷過,才會知道哪裡適合我,所以我也鼓勵學弟妹,如果心中有一點想嘗試的念頭,就去試試看,就算失敗了,再換下一個方向,這些經驗一定有學習的地方。
也提醒大家別侷限自己,不要覺得我一定要進醫院,有專業證照在,就有選擇權。
「真正重要的,是先肯定自己,願意讀下去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能耐。」
我如果沒有進到這邊,也不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是老闆願意給我機會,我才能慢慢從基層到現在的主任,所以勇於嘗試吧,機會是要靠自己創造的。
📌 如果你對故事的內容還有想了解得,也歡迎你聯絡學姊來聊聊:
👉🏼@joyelder.yen
延伸閱讀:
👉🏼喜大人東門日間照顧中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