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9-房仲

護理路上的起點


最一開始會想讀護理,是在國中的時候。

「國二那年有一門叫做綜合活動的課,內容是幫助學生探索興趣、了解未來可能的方向。」

那時候老師觀察我的個性,說很適合去做幫助人的工作,還問一句:「你知道國中畢業就可以讀護理嗎?」

「那句話讓我很有感,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可能,其實我國一功課算不錯,但到了國二、國三就常常覺得自己程度不如別人,讀書變得很吃力。」

知道五專護理不需要再學太多國英數社自,反而鬆了一口氣,也因此對此更有興趣。

「我上網查資料、找老師聊、跟爸媽討論,他們都還蠻支持的,也覺得提早銜接、提早工作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時如果選擇高職或高中,可能會更迷惘,現在回頭看,當初的決定也沒有錯,進護專後真的越來越喜歡這個領域,實習時也覺得自己是發自內心開心地在照顧病人。

讀書壓力與選擇


雖然當初是因為對護理有興趣才選擇這條路,但其實一路念下來也不輕鬆。

「我進入護專後,雖然真的比較少接觸國英數社自,但壓力並沒有因此減輕,護理的課業很多,實作也很重,每一次實習都像在接受不同層次的挑戰。」

成績不是特別好,加上五年來一直投入社團活動且擔任幹部,讀書兼顧社團蠻不容易,但因為是自己感興趣的科系,加上對照護病人有興趣,所以撐過了不少時刻。

「在五專期間,我選擇繼續念二技,除了希望自己有更多選擇,也是真的想把這份專業學得更完整。」

那時候已經開始在某間小醫院的門診打工,工作排班幾乎跟正職一樣,雖然辛苦,但真的很喜歡那份工作。

「當時的我還很篤定,畢業後就要往護理的方向發展,甚至曾經對急診充滿憧憬,覺得那才是真正能發揮專業、幫助人的地方。」

護專實習的體悟


實習的過程是一種驗證,能更確定自己適不適合護理。

「雖然讀書壓力大,但一到臨床現場,看到自己照顧的病人露出安心的表情,那種成就感是無法被取代的。」

不敢說自己非常厲害,但每次實習都是真心投入,也常常因為一句感謝而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我在門診工作的這段時間也很珍貴,那裡的氣氛比病房單純許多,學姊們相處融洽,我也能把課堂所學實際應用。」

當時同時唸書又打工,雖然很累,但不覺得痛苦,因為是真的喜歡這份工作。

不過,現實也不是沒有挑戰。

「有一次,一位醫師對我說:『護理幹嘛讀二技?你們坐在這邊又不用動腦。』那句話讓我氣到發抖,卻也無力反駁。」

雖然有很多醫師都很好相處,但這種被輕視的經驗,讓我更深刻體會到護理在制度中的弱勢,也開始反思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門診與病房差異


「我過去待的是小醫院的門診,跟病房比起來,壓力來源真的不太一樣。」

病房更多來自高張力的工作節奏、學長姊的階級制度、以及突發狀況的應變;而門診則是累在「應付人」。

大量病人湧入、醫師要求多、文書雜事一大堆。

「像我工作的單位是骨科主力,有些醫師很要求打針速度,每天用量大、節奏快,我們都得提早半小時甚至一小時進單位做準備,前置作業沒做好,整天會大亂。」

不過相較病房,門診至少比較不會遇到「上對下」那種壓迫感,同事之間相處也比較單純。

「我其實在門診過得很開心,也很喜歡當時的工作環境,只是當我意識到制度與醫師文化對護理的不尊重時,我心裡還是有點失望。」

那句「你們坐這邊又不用動腦」的話,至今還讓我耿耿於懷。

怎麼會離開?


「會離開醫院,其實不是因為不喜歡這份工作,而是考量到現實生活,我必須做出選擇。」

曾在門診工作得很開心,對病人從不敷衍,也始終保有那份想為人帶來幫助的熱情。

「但制度的不合理,讓人漸漸心累,每天需要提早半小時、一小時到單位準備;醫師要求高、病人多、文書爆量,靠的全是自願與犧牲。」

門診薪水還不足以應付我過上理想的生活,那種無力感,會一點一滴地消磨掉對生活的熱情。

「我並不是想靠業務快速賺錢才轉職,而是因為我知道,想要過想理想中的生活,必須先擁有經濟上的選擇權。」

太清楚臨床的生態,也更篤定那不會是想待一輩子的地方。

興趣成了轉職路


後來因個人因素考量,也剛好對房地產感興趣,加上身邊親人也在相關產業做得有聲有色,才選擇轉戰房仲領域。

「其實早在去年初我就開始思考這條路,一方面是出於現實考量,一方面也因為我一直對房地產很有興趣。」

在念二技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研究關於房子的資訊,像是物件怎麼挑、格局怎麼看、有哪些注意事項。

「我不想等到買房那天才臨時學,而是想提早準備,越研究越覺得這行業很有深度。」

後來開始正式接觸之後,我更確定這並不是外界以為的那麼簡單,房仲不只是賣房子,還需要具備非常多專業知識,尤其在法律、稅務、產權、談判等面向都要懂。

「我認為要真正能夠獨立處理一件案件,至少要花上兩年以上的時間累積經驗,因為業務如果說錯話,可能會讓客戶權益受損。」

這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責任感,我想成為一個能被信任的業務,就像我當初想成為一個讓病人安心的護理師一樣。

一場對話的勇氣


會選擇房仲這條路,除了自己有興趣外,其實有一位親戚對我影響很大。

「說起來我們一開始根本不熟,以前小時候見到他都覺得他臉很臭,甚至有點怕他。」

後來是我自己主動去關注他的故事,才發現他從大學畢業就投入房仲,到現在已經當上主管,甚至可以準備退休。

「他是個內向的人,親戚們知道他要去做房仲,覺得很震驚!可他卻走出了自己的路,讓我非常佩服。」

他不只是有成績,而是那種真正有能力、讓人信服的主管。

「我當時鼓起勇氣私訊他說我有興趣,他一開始有點嚇到,後來才安排一位學姊跟我聊聊。」

這位學姊本來是抱著勸退的心情來談,但聽完我的想法後,反而鼓勵我可以試試。

「那場對話後,我更確定自己想走這條路,也開始準備經紀人證照,一邊做基礎業務,一邊慢慢累積專業知識。」

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但我不怕努力,因為我真的想靠自己活出想要的樣子。

家人反應與支持


一開始我並沒有馬上把這件事告訴家人,直到和那位學姊聊完,我才鼓起勇氣跟媽媽說我想做房仲。

「她當下整個人嚇傻,畢竟我從國中就一路唸護理,念了七年,也一直說自己有興趣、很適合、抗壓性夠,在她心中我就是那種該走醫院這條路的人。」

她沒有生氣,但很明顯不太支持,要我先想清楚。

「我花了很多時間慢慢跟她說明為什麼想走這條路,說我並不是突然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察與思考。」

後來她也被我說服了,甚至開始釋懷地說:「不管做不做得起來,至少你還有護理這條後路可以走。」

至於我爸,他是百分之百無條件支持我,從頭到尾都站在我這邊。

「雖然媽媽到現在還是有點擔心,畢竟我目前成交不多,收入不穩定,但她也沒再阻止我,可能她也看得出來,我是真的很認真在走這條路。」

同儕故事與建議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其實是讓我更加確定自己做對選擇的重要推手。

「他從畢業到現在已經換了不下八份工作,全都是在病房,各大醫院都待過,但每一份都撐不久。」

他自己也承認已經身心俱疲,但還是不敢離開臨床,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除了護理還能做什麼。

「這種狀況其實不只他一個人發生,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在硬撐著。」

只是大家太怕被說「浪費了前面的努力」,太怕離開之後無路可走。

「但我覺得,護理其實還有很多可能,不一定非得留在病房,就像我一樣,也許離開臨床並不等於放棄這段歷程,反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去承接它。」

我蠻鼓勵如果真的累了,可以去門診短暫休息一下,雖然也有壓力,但至少不用每天背負生死。

也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離開就對不起誰,其實你的人生從來不需要對別人交代,真正該問的是:「這樣的生活,你還撐得下去嗎?」


📌 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有更多想了解的資訊,歡迎私訊這位夥伴:

👉🏼@iw1031

👉🏼也有故事想說嗎? 歡迎點擊參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