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才能自在
「如果能少一點加班、少一點花花班,再多一點薪水就更棒了。」
這句話,來自一位在 Dcard 上以「酪梨布丁牛奶」為卡稱、熱心分享麻醉科經驗的學姊,她走過一般護理的繁雜路線,最終選擇進入麻醉科,希望把自己所學,專精運用在刀房裡,守護病人「平安睡去、順利醒來」。
她對現職雖然有相對的滿意度,但依然期盼著更好的人事制度與工作環境,也點出了護理生態中常見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在她的經歷裡,我們能看見「專業的追求」與「生活品質的嚮往」之間如何交互影響。
許多護理人心裡大概也曾想過:「如果能更專心在病人身上,少些行政與繁瑣,或許就能擁有更高的成就感,並且真正活得自在。」
路上的動機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踏入護理」並非都帶有崇高的使命感,往往是現實與分數使然,學姊便提到,自己當初會讀護理,只是因為成績無法上想要的高中,媽媽又建議這行業是「鐵飯碗」,於是就進了護校。
那時的她,對護理沒什麼概念,但也不算排斥,多年後她站在刀房裡,回頭看才發現,自己真正不喜歡的,是「病房裡的繁雜」。
她不想被護理紀錄、New pt、各種 order 追著跑,更嚮往專精於某個領域,好好發揮能力。於是她往麻醉科前進,希望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專業舞台。
想擺脫繁雜
護理紀錄的書寫、臨床事務的繁瑣、病人突發狀況的不可控,這些都曾讓許多護理人感到疲憊不堪,尤其是病房環境,每天面對大批個案,加上醫師巡房、家屬詢問、病人各種需求,很容易讓人陷入忙亂卻無法聚焦的狀態。
學姊坦言,自己在那段日子裡,常常被「雜事」牽著跑,覺得並沒有好好用到護理所學到的專業知識。
她想專精於洗腎、麻醉、甚至其他更細分領域,這也是如今很多護理人正在思考的路:與其在病房裡分身乏術,不如找一個自己更感興趣或更能發揮的領域,好好鑽研,累積成就感。
刀房的挑戰
然而,進到刀房並不代表就能過上輕鬆日子,麻醉科最大的挑戰,在於你可能要隨時應對突發狀況,例如:手術中突然大出血、血壓急遽下降、牽扯到神經、心跳驟停……每一秒都無法懈怠。學姊說:
「有時候就在你一個不留神,病人的狀況就整個翻轉,這時候你需要立刻反應,並及時通知麻醉醫師。」
刀房的壓力在於高度的風險性,但她也覺得這是一種「專注就能自在」的工作模式:你專心顧好病人的 vital sign,不必去擔心病床訂餐、輪椅安排、擦拭大小便等事務,你所面對的,更多是「深層專業」的判斷與執行。
麻護的進修
麻護並不是一個隨便就能上手的職位,它有明確且嚴謹的進修路線,學姊也分享:
「要先完成一年的麻訓班課程並取得證書,累積兩年臨床年資後,再考取麻醉專科護理師。之後還得每六年累積 150 分的學分來維持資格。」
這種專科護理身份,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但同時也意味著更長期的學習壓力,對有心想走這條路的人來說,必須做好心理準備:這不是一條『終於擺脫了病房』就能高枕無憂的路,而是一條需要不斷自我提升的專業跑道。
👉 想了解更加詳細資訊,歡迎參考:心得分享 麻醉專科的養成|麻訓班ep.1
單純與期待
許多護理人都嚮往「單純一點」的工作型態,希望把更多心力投入在照顧病人,而不是被繁雜的行政與人事糾紛消耗掉,學姊認為,麻醉科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這樣的單純感:
「你把病人的 vital sign 看好就好,不用 on foley,不用擔心病人餐點,雖然壓力高,但範圍更聚焦。」
但她也不得不提到,護理界共同的痛處依然存在:加班、花花班(班表不穩定),以及相對有限的薪資提升空間,對她而言,如果這些條件能更好,她對工作的滿意度就會再往上走。
有念頭就走
談到想轉職或想嘗試的人生規劃時,學姊給了很多人一個很直接的建議:
「如果你心裡有念頭,真的就往前走。否則十年後你會驚覺自己還在原地,可能會因為年紀變大而更難改變。」
很多人一畢業就衝去大醫院,認為先撐三、五年再說,但後來卻卡在生活與經濟的壓力裡,漸漸失去改變的勇氣,她鼓勵護理夥伴們,如果你確定自己想往更專業、或想往別的領域前進,就趁年輕敢闖的時候行動吧!
反思護理困境
在這位麻護學姊的分享裡,無形中也透露出護理界好幾個困境,比方說,過度加班導致身心疲乏;排班不公平或花花班讓生活作息混亂;夜班輪替日久會傷身;再加上某些制度上的僵化,導致護理人只能疲於應付。
而許多人其實只想要一份「能真正發揮專業、也能留點時間給自己」的工作,但在現實環境裡往往很難兼顧。
或許,護理體系要真正留住人才,需要更多的彈性與調整,不管是薪資、排班制度、進修機會,還是管理模式,都應該與時俱進,尊重護理人作為「醫院戰力核心」的價值,否則不論你是新進還是資深,都可能面臨疲憊、倦怠,甚至選擇離開,想想看,若連麻護都在抱怨加班與薪水,那其實代表普遍護理人都在同樣的困境中掙扎。
結論
看完「酪梨布丁牛奶」學姊的經驗,我們或許能從她的故事裡得到幾個啟示:
1. 專業道路的抉擇:並非每個人都得留在病房。若你想更聚焦地運用護理知識,可以考慮專科路線,例如麻醉、洗腎、急診、甚至其他衍生領域。
2. 臨床壓力仍在:就算轉到麻醉科,也不意味著就能一勞永逸。只是不再面對病房的繁瑣,而是轉向刀房的高度警戒。
3. 制度問題不變:護理界通有的加班、夜班輪替、薪資與工作量不成正比等問題,並不會因為專科而自動解決。
4. 有念頭就行動:不要等到老了、拖到沒勇氣再改變,年輕時的嘗試或許才是真正「翻轉人生」的關鍵。
最重要的是,護理所學並不代表你只能做「千篇一律」的臨床工作,也許你還能發揮在更深層或更特殊的領域,若你正處於迷惘階段,或許可以參考這位學姊的經驗,看看自己是否也適合投身麻醉護理,或是其他你有熱情的領域。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 如果你對這條路還有疑問,也歡迎你來找我或他聊聊:
👉 avocado__milk_
👉 延伸閱讀:
護病比 1:9、工時過長,這位學姊選擇轉職麻醉科
讓我們把專業變成選擇,把經歷變成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