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不一定背叛
護理界一直以來都有一種「不離開,就得咬牙苦撐」的氛圍,不少護理人員雖然心裡疲憊,仍然不敢輕易轉職,深怕被貼上「逃避」的標籤。
但在這次訪談中,這位從病房轉到麻醉科的夥伴,透過真實經驗告訴我們,護理師轉職不代表逃避,而是找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護病比太高
她的轉職契機,和大多數護理人心中的痛點一樣:過高的護病比、超時工作、沉重壓力
這些「不正常卻普遍存在」的問題,最終蠶食掉護理人原本的熱情,甚至健康。
「之所以會離開病房體系,是因為實在太累太辛苦,護病比太高、工作時間嚴重超時、壓力大。每天生活品質都很差,心情也容易被影響,達不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
過去不少醫院因人力不足,護理師同時要照顧過多病患,這意味著他們的工作壓力與風險倍增,工作一超時,連最基本的按時用餐、下班,都變得遙不可及。
不正常的普遍性
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在護理人員口中早已見怪不怪,有人會說:「沒辦法啊,台灣的醫療現況就是這樣。」但她反問:「真的正常嗎?」
• 下班前來個新病人,想報加班還得怕主管不高興。
• 忙到半夜病人按鈴找遙控器,你手上卻有十多件尚未處理完的需求與紀錄。
• 常常一整個班下來,連喝口水都成奢侈。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不正常的現況,並不會因為普遍就變得合理。
護病比的傷害
根據近年來的統計,全台醫學中心平均護病比約 1:7,區域醫院平均 1:9,換句話說,一位護理師要同時應付 7~9 位病人,而在某些人力更緊繃的科別,比例可能更糟糕。
這不僅衝擊護理師,也影響病患安全,有研究指出,護病比超過 1:6 時,護理人員每多照顧一名病人,病患死亡率就增加 7%。這種數字看似冰冷,卻真實反映了護理人被壓榨到體力和精神無法負荷時,醫療品質將面臨的隱憂。
人力的惡性循環
越來越多人因為疲於奔命而離開臨床,導致人力更緊缺,護病比更居高不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些人寧可「少賺一點,但不想承擔這麼大的壓力與風險」,轉往其他產業或非病房領域。
她也說:
「有些時候寧可少賺一點,也不要承擔這些,何況走出病房,也有許多薪水不錯、升遷制度完善的工作可選擇。」
而這種現象,長期下去只會讓我們的醫療體系失血加劇,護理人員離開後,病房壓力更大,再離開更多人…如此循環,實在讓人難以樂觀。
初心:想幫家人
其實,她一開始踏入護理的理由相當溫暖:
「家中長輩開始長期接觸醫療,想學護理讓自己能幫得上忙,替家裡分擔一些。」
原本希望把護理技能用在最有意義的地方,卻被現實的病房壓力磨得精疲力盡,她最終選擇了離開病房,卻沒有放下護理專業,而是改走麻醉科,給自己一個新開始。
選擇麻醉科
她提到,轉到麻醉科後,最大的挑戰是從 0 開始學,畢竟麻醉需要更高深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同時也要習慣單打獨鬥的作業模式。
有別於病房裡的團隊合作,麻醉科時常是一個人守在刀房裡,看著病人的生命徵象,隨時注意血壓、心跳、呼吸,一旦有任何變化,就要立即處理或通知麻醫。
「這份工作需要更多的專注力、察覺力,也要習慣一個人工作,一個人掌控病人的生命徵象。」
聽起來壓力不小,但她覺得,如今的日常就像「打趴病人,再讓他們復活」,雖簡單,卻充滿成就感。
進入門檻與訓練
想要轉往麻醉科,也有一定的門檻,她說:
「至少要學士學位、具臨床經驗,才能得到『麻醉學員』面試資格,面試通過後,接受一年麻醉學員訓練,等訓練完畢,正式職業一年後,才可以報考麻醉專科護理師。」
這個過程其實需要較長的養成週期,對於心懷麻醉夢的護理師來說,也是一條挑戰之路,你得先在病房存活,積累經驗,再突破競爭考上麻醉學員。
但她認為,付出這些努力是值得的,因為轉到麻醉科後,她對「臨床忙亂與人際壓力」的厭倦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
工作滿意度提升
雖然依舊在臨床,但她形容現在的工作性質與環境,都是她能接受並喜歡的:
「離開護理部是最正確的一步,可以嘗試醫療環境的其他工作,會有不同的新面貌。」
有些人聽到「還是留在臨床」可能會疑惑,但實際上,病房與麻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病房是面對多重病患的照護,麻醉則是針對手術個案,高度專注在某段時間內的生命監測與管理。
對她而言,離開護理部(病房體系)算是小幅度轉變,既沒有完全放棄護理背景,也為自己打開了新的可能。
不必一口氣跳出
她在訪談最後也分享了心情:其實她並沒有什麼「勇氣」可言,只是「不想再被護理部操控」,於是找了個與護理相關但不同模式的工作。
她鼓勵那些跟她一樣「還不敢徹底跳出護理」的人,可以先邁出一小步,說不定就能看到全新的風景:
「假如你和我一樣俗辣,可以試試看先邁出小小一步看看!相信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及啟發。」
這正好回應到很多護理人的心境:離開病房不代表拋棄護理,你還可以選擇其他科別、其他醫療單位、甚至轉往教學或研究領域,保留護理專長的同時,也遠離病房高壓。
結論
護病比過高、壓力大、超時工作,這些問題在台灣護理界並不新鮮,但多年來依舊無解,於是越來越多護理人寧可少賺一點,也要逃離病房。
本篇受訪者從病房轉到麻醉科,雖然仍在臨床體系,卻已大幅擺脫了以往那些「不正常卻普遍」的崩潰情境。
她的例子告訴我們,護理的出路並不只一條,若你對病房生態感到厭倦,可以先嘗試調整方向,不用一口氣把護理背景都丟掉。
或許有一天,台灣的醫療環境能真正改善護病比與工時問題,還護理人一個正常的工作與生活。若那天到來,才是真正留住人才、守住護理專業的開始。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