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故事ep9-護理之家護理師

疫情後遺症仍在


這次訪談的學姊,從小就對護理抱持著熱情與憧憬,她說:「小學時常生病,看到護理人員都很溫暖,就想有天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這樣的心念帶領她一路往護理道路前進。

然而,在疫情期間,她卻不得不離開了原本的工作地點,原因並非她不再熱愛護理,而是因為醫院人力短缺,以及她自己需要兼顧進修課程,最終選擇到更能配合她時間的單位服務。

這種「心裡仍熱愛護理,卻被現實逼著轉換跑道」的情況,正是許多護理師轉職過程中的縮影,疫情的衝擊或許已逐漸退去,但護理人員身上的「後遺症」仍舊值得我們關注。

人力缺口之痛


這幾年,疫情加重了醫院的人力壓力,學姊提到:

「醫院因為疫情短缺人手,根本無法給我固定的休假,但我每周有一定時間要去讀研,所以只好先離職。」

人力短缺,無法滿足員工的固定休假,尤其在疫情期間更顯嚴峻,究其原因,大致可分幾項:

1. 工作量驟增:因應大量病患、專責病房等需求,護理工作量飆升。

2. 染疫與隔離風險:當一線護理人員被感染或需隔離,就使得可用人力大幅減少。

3. 身心俱疲:疫情拖延時間長,許多護理人員難免感到倦怠和壓力,進而選擇離開崗位或調整工作型態。

對某些原本就想進修或更改生涯規劃的護理人來說,這更成了「正好離開」的契機。

疫情帶來壓力


學姊也觀察到,疫情期間的壓力不只在工作量,更在於「心理負擔」,醫護人員日常中,見到許多病患不幸,也擔心自己或家人受感染。

這種精神層面的疲憊,導致不少同儕決定「先休息一陣子再說」,於是使得現有的人力資源更顯匱乏,對留在職場的人來說,就是無止境的輪班與加班。

她感嘆:「疫情期間留下的後遺症不只在病人身上,護理人本身也面臨著身心兩方面的傷害。」就算疫情漸緩,這些痕跡恐怕還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

轉職的關鍵


她之所以會毅然離開,最主要是因為學業與工作衝突,醫院缺人就讓她無法正常排休,但她必須每周固定時間讀研,面對這種僵局,最後只能選擇轉職。

如今她到了另一個「能配合上課時間」的單位,或許少了某些大醫院的光環,但卻能夠更好地調度時間,繼續完成自己想要的進修目標。

在機構的日常


目前她在護理之家(或稱機構)工作,與臨床病房的節奏截然不同,她用幾句話總結每天的流程:

「一早先抓中午的藥,再幫病人換藥,接著巡房、打紀錄。中午觀察住民的進食狀況,下午看有沒有人要回診、再讓家屬來會客,最後補紀錄就下班。」

相較於急性醫院,機構裡的對象是長期居住的長者或病人,狀況相對穩定,也不用天天面對「新病人」的壓力。

「以前在臨床常被order追著跑,病人也一直換,但這邊的住民就那幾位。」

這讓她感覺壓力相對小,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對不少長照常見的困境:

家屬不關心:送到護家後就不再積極聯繫,導致要做任何手術或緊急處置時,找不到人簽同意書。

突發狀況判斷:機構的醫療資源較少,如果出現急性惡化,要立刻聯繫醫院或急診。

她坦言,有時遇到家屬愛理不理,自己會特別手足無措,「在送急診或處置時,需要他們決定,但就是聯絡不到」,這比病房裡隨時可找到醫師或社工協助,更讓人焦頭爛額。

有經驗更穩


學姊提到,「只要有護理師執照就可以來機構」,但她仍然建議最好先有「內外科臨床經驗」再過來會更穩妥。

「有時候突發狀況出現,你必須有一定的臨床判斷能力,否則會更慌張。」

像是在醫院裡,被磨練過多種急性病症的處理流程,之後到機構面對心跳突然不整、傷口嚴重感染或老人跌倒骨折等狀況,就比較知道怎麼應對、如何判斷就醫時機。而不是第一次遇到就不知所措。

反思疫情教訓


從這位學姊的分享裡,我們看到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1. 護理生涯多元:即使對護理仍保有熱情,也不代表只能待在大醫院。長照機構、診所、衛生所等,都可能更符合某些人的生活與成長需求。

2. 制度仍待調整:大醫院人力不足與無法固定排休的困境,由來已久,疫情只是加劇了問題。若管理層無法更有彈性地調度或照顧員工需求,那麼離職率與人員流動只會越來越高。

3. 家屬參與度低:不論在病房還是機構,都常見家屬把病人一丟了事。這樣的情況造成護理判斷或緊急決策時的困境,需要更多社會資源與政策輔助。

4. 進修與職涯規劃:很多護理人想往更深層專業或更高學歷發展,但若職場不支持(如無法排休),只能迫使他們另覓出路。疫情只是讓這種「裂縫」更早浮現。

結論


學姊始終強調:「在做任何決定前,一定要先考慮清楚。」如果你認為某個跑道更適合自己,就不用害怕嘗試,若真的不適合,大可以回頭,反倒是一直躊躇不前,最後很可能遺憾度日。

對她而言,護理仍是心之所向,只是疫情帶來的種種衝擊,讓她意外轉往另外的機構單位,也讓她看到不同的護理面貌,或許這正呼應了那句老話:「條條大路通羅馬」。

只要有護理執照,加上足夠的經驗,基本上在多元化的醫療體系中,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且能施展所學的路,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跨出那一步?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