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投稿樂於分享
這位學姊是主動投稿願意接受訪談的,她擁有近十年的臨床經驗,甚至在急診時期親歷過八仙塵暴的重大災情,這次訪談長達近兩個小時,分享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本篇文章主要聚焦在她的職涯心路歷程與選擇思考,如果想聽更多故事,歡迎直接與 @2024syhc 前輩聊聊!
帶著叛逆進護理
「其實我那時候沒有特別想太多,家人就希望我走公立的路,如果念私立就得自己想辦法付錢。」
「那時候家人建議,護理師是一個鐵飯碗,可以有穩定的工作,所以我就想說,好啊,那就去讀護校吧。」
當時的選擇,不完全是出於興趣,而是種結合家人期待與現實考量下的決定。也因為一點年輕的叛逆,她更想離開家鄉,住校生活、追求獨立。
撿不完的疲憊
她在急診室待了五年,這五年中,重症、外傷、受虐小孩,她都經歷過,但真正讓她動念離開的,不是病人,不是醫療技術,而是環境裡「人」的問題。
「有時候看不下去,你就要撿起來做,久了就覺得這樣沒完沒了。」
她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無力感,努力想要把事情做好,卻無法要求他人同樣投入,慢慢地,心累了。
她也提到,急診的制度與學習曲線,讓她感覺自己停滯了。
「後來就會覺得說,我好像就只到這了,我好像就不會再更多東西了。」
即使技能純熟,卻感受到知識的侷限,當朋友詢問疾病時,她也只能憑急診經驗片段回答,這讓她開始想要尋找新的成長空間,於是五年合約結束後,她選擇離開。
被質疑也不放棄
從急診離開後,她選擇挑戰自己,一頭栽進心臟加護病房(CCU),但一開始並不順利。
「那時候去面試還被擋,護理長和督導都問我:你急診的耶,你確定你可以嗎?ICU差很多喔。」
他們的質疑並非無的放矢,因為過往的經驗中,很多急診到加護病房不到三個月就離職了。
即便如此,她沒有退縮,堅定地回應:「我已經想清楚了。」憑著這份決心,她順利進入了CCU,並且一待就是四年。
她說,剛開始面對機器(像PUMP、呼吸器)確實壓力很大,當時還自嘲:
「以前剛畢業就覺得ICU機器很多,pump根本不懂怎麼使用,所以也沒想過會進ICU。」
但當真正投入之後,卻感受到強烈的成就感。
「我可以八個小時好好地照顧兩個個案,不像急診時一整天分不到幾分鐘陪病人,真正需要的病人常常被忽略。」
在這裡,她看見病人從手術後一身管路,到慢慢拔除、康復、轉出病房的每一個細節,也目睹過心臟患者病情急轉直下,甚至上了葉克膜(ECMO)也無力回天的遺憾,即便壓力大、常常累到回家癱倒,她卻說:
「成就感很多,無論是病人康復、家屬感謝,還是學弟妹、學姐的一句『還好有你』,這些都是支撐我走下去的力量。」
身體發出的訊號
在心臟加護病房工作了四年後,選擇離開並不是因為壓力或環境問題,而是因為健康亮起了紅燈,小夜班輪班生活讓我的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甚至住院、開刀,只要一輪到大夜班,症狀就特別明顯,雖然工作環境、同事關係都很好,薪水也不錯,但我開始思考:
「我值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吧?」
那時剛好一位以前在醫院認識後來在長照領域打拼的學弟邀請我她一起創業,開設居家B單位,正常班、全新領域,加上自己對未來趨勢的期待,讓她決定試一試。
雖然也曾猶豫,但最終相信自己的直覺:
「再待兩年也不會改變什麼,還是要輪班,身體也不會變好。」
於是她勇敢離開,展開全新的挑戰。
撞牆期裡的短暫經歷
在正式轉任居服督導之前,為了銜接經濟壓力,她曾短暫投入特護一個月,特護的型態是到案家中提供12小時為單位的照顧服務,薪水相對優渥,當時夜班單趟薪資約在4800到5400元之間,短期內確實能帶來一筆緩衝,但也在這段經歷裡,她看見了特護工作的另一面。
「特護沒有正常的勞健保,萬一發生事情,都是自己扛。」
「你根本不知道,當你在案家遇到委屈、甚至遇到性騷擾時,是沒有申訴管道的。」
除了法律保障薄弱,特護之間的內鬥、案家環境的不穩定,也讓這份工作充滿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長期投入特護,職涯技能容易停滯,未來若想重返臨床,將面臨極大的落差與斷層。
「短期賺快錢可以,但長久下去,會失去未來。」
角色轉換的內耗期
剛從醫院轉到長照領域時,她一度深陷撞牆期,因為還無法完全抽離「護理師」的專業角色。
「看到個案狀況不好,我還是會忍不住動手幫他換尿布。」
「我會一直想,這個個案回到家裡後,有沒有得到好的照顧?」
但長照有不同的規範與角色定位,督導不能像在醫院一樣介入太多,這讓她內心一度非常煎熬,真正的困難,不是業務流程,而是情緒的消化。
一方面要對家屬道歉、穩住個案,一方面還要接受居服員的情緒抱怨,而身為督導,無法像在臨床一樣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只能透過要求、指導、引導他人,這種間接控制的無力感,成為一種新的壓力。
「我以為我脾氣很好,但這份工作讓我學著控制情緒,學著妥協。」
「有時候面對來抱怨的居服員,我忍不住想說:你以為做辦公室就只是吹冷氣嗎?」
她坦言,長照工作服務性質比重很高,若只是為了薪水而來,很容易心態失衡,但轉念之後,她選擇看重「至少有減輕家屬負擔」這件事,把標準放在實質幫助,而不是事事完美。
成就與挫折中成長
她笑說,自己最喜歡用「小白」新人,因為可以從零建立正確的觀念與態度
「小白你可以建立你的觀念,我的原則。」
相較之下,從其他單位跳槽來的居服員,因為習慣不同,反而更難磨合,剛轉任督導時,她撞了很久的牆,不斷在要求、教學與情緒消化中拉扯。
「在臨床,我自己動手能做好,但在長照,我只能要求別人做到,這真的很不容易。」
有時還要面對居服員的抱怨與家屬的質疑,她坦言前期真的很累,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然而,慢慢地,她從每一次解決問題、每一次幫家屬處理需求中找回了成就感。
「派人、解決問題,讓家屬感受到被支持,這是我在這份工作裡得到的快樂。」
尤其是看著從零開始的小白,經過指導後變成能獨當一面的居服員,她的內心充滿了踏實的滿足。
「或許,這份工作教會我的,就是情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她微笑著說,這些能力,也會成為未來照顧家人時最珍貴的力量。
想對還迷惘的人說
「環境真的很重要,當你待得不開心時,走出來不是壞事,就算出來後發現那不是你想要的,至少你嘗試過,也更清楚自己要什麼。」
她分享,過去曾數次跳脫原本的職場,每一次都收穫了不同的經驗與視野,她強調:
「不要害怕跳出來。每換一個工作,都會有一個新的成長,現在的職場觀念也不再像以前那麼封閉,離職並不代表失敗。」
「如果改變不了環境、也無法改變自己去適應,那就勇敢走出去吧。」
她鼓勵正在迷惘的學弟妹,走出舒適圈,試著接觸不同領域,甚至學習第二專長,開啟斜槓人生,從中找到新的熱情。
📌 如果你對這條路還有疑問,也歡迎你來找我或他聊聊:
👉🏼 @2024syh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