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假自由的開始
「我終於實現請假自由,過上嚮往以久的上班族生活。」
這句話,是學姊在訪談中說得最開心的一句,說完後,她還笑了一下,彷彿放下了什麼,也擁抱到了什麼。
這次的受訪對象,是我某天無意間滑 IG 時發現的學姊。她分享了自己從臨床轉職成職業護理師(簡稱職護)的歷程,讓我非常有共鳴,於是我鼓起勇氣主動私訊她,邀請她接受訪談,沒想到她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她的轉職,不只是場域的轉換,更是從護理到預防醫學的角色轉變,也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重新選擇。
從法律夢到護理路
「當初是想讀普通高中,之後考法律或商業相關科系。」
這樣的夢想,在當時的她心中很真實,她原本想追逐法學與商業的世界,但最終轉向了護理,是因為來自家人的建議。
「家人說護理比較有保障,而且我也不怕血,就順勢唸了。」
這樣的轉彎,不是妥協,而是多數人成長中真實會遇到的選擇,當你還不確定自己要什麼,別人說的「保障」就像是一張安全網,讓人願意先踏上這條路看看。
離開不是因為同事
「單位同事人都超級好,離開有一半以上的原因是主管。」
她強調這句話時特別認真,很多人會誤以為離職就是因為人際關係不好,但她其實非常喜歡當時的團隊,真正讓她下定決心轉職的,是主管帶來的壓力與不合理的管理方式。
而當她開始認識外面的世界後,才知道科技公司的職場文化、福利制度,其實遠比醫療產業友善許多。
「比起醫療業,科技產業的福利與環境真的好太多了。」
這句話不帶比較,只是陳述一個轉換過後的體會,而這體會,也正是讓她願意跨出去的原因。
原來職護不是廠護
「我原本也以為職護就是在工廠,但其實現在很多大企業都有職護了!」
職業護理師這個職稱,對許多臨床護理人來說也許還有點陌生,學姊解釋說,以前的「廠護」確實比較像是在工廠現場提供醫療協助,但現在的「職護」早已是預防醫學的一環,工作重點轉向健康管理與職災預防。
「我們要協助員工體檢、推動健康計畫,還會負責健康促進活動。」
學姊說,她目前的工作內容雖然還沒完全接觸到活動辦理的部分,但未來會慢慢涵蓋更多元的內容,從臨床護理走到辦公室健康管理,這條路雖然不同,但一樣需要護理背景與專業素養。
轉換的過程與挑戰
「最大的挑戰是成就感變低,要適應辦公室生活。」
她坦言,從高強度、即時反饋的臨床環境轉換到節奏相對穩定的辦公室生活,一開始的確會覺得空虛,尤其是在適應辦公室文化、與不同背景同事共事時。
還有一點讓她苦笑的是,「交通塞爆真的很崩潰。」雖然科技公司福利好,但通勤時間長也成了日常的一部分,不過,她仍然認為這一切是值得的,因為她真正換得了生活的自主與身心的穩定。
轉職的準備與門檻
「要上完52小時的職護課程,還要考到70分才能拿到證照。」
轉職職護並非一蹴可幾,學姊分享,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訓練課程是入門門檻之一,這門課必須參加國家規定的電腦測驗,考過之後才能取得證書。
她建議,有意轉職的護理人可以利用假日或下班時間先去上課、做準備,不一定要等「非做不可」時才開始動作。
一份生活的新定義
「我現在超喜歡我的生活。」
當問到「現在生活滿意嗎?」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出這句話,她說她終於可以請假不用戰戰兢兢、不用擔心人力不足,也不用擔心被責備,她可以在辦公室中做自己擅長的事,也有多餘的時間與心力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真的終於過上嚮往以久的上班族生活。」
這份平凡的幸福,在經歷過臨床日夜輪班、高壓主管與崩潰假期後,變得格外可貴。
給護理夥伴的一句話
「不要等機會來,而是自己先準備好。」
學姊說,她身邊也有很多護理朋友已經轉換跑道,她觀察到一個共同點:那些能成功由護理師轉職的人,都是早早開始準備的那群人。
「你可以先利用下班、假日時間去上一些課程,先培養第二技能。等到機會來了,你才能抓得住。」
她想提醒大家:轉職不是一夕之間的事,也不是只有「不做臨床」才叫轉職,像她這樣,在保有本職的同時,延伸自己的角色、拓寬自己的專業,也是很值得參考的一條路。
結論
學姊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轉職」其實不只是離開,而是重新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
她選擇離開不適合的單位,不是因為放棄,而是因為她相信:只要看一眼資深學姊的樣子,心裡知道那不是自己要的未來,就該開始準備走出去。
你可以用下班時間慢慢準備,也可以利用假期累積技能。別讓「舒適圈」困住你的可能性,也別低估自己執照背後的價值。
「有護理師執照,還怕回不來嗎?」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