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故事ep10-特別護理師

薪資天花板太低

這次訪談對象,是在 Dcard 上找到的一位特護學姊。這是一段真實的護理師轉職故事,也是一場關於「高薪背後的真相」與「薪資天花板」的討論。

在訪談中,她提到自己曾在某醫學中心工作了七年,可是薪水漲幅卻小得驚人,對比她資深的護理經驗,這種薪資天花板實在讓人心酸,這也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護理薪資低落問題的關注:為什麼一個如此重要、責任重大的行業,卻常常拿著相對不成比例的薪酬?

為何踏入護理


對這位學姊而言,「護理是鐵飯碗」是最初的踏入理由。

「之所以會踏入護理,是因為覺得護理是鐵飯碗,出來後不怕沒飯吃。雖然對護理真的沒有興趣,但還是把它讀完,還工作了八、九年。」

她坦言,自己從學生時代便對臨床沒什麼熱忱,只是基於「不愁就業」的想法才堅持下來,雖然如此,她還是在這個體系裡撐了將近十年,直到有一天,她實在受不了病房生態,開始考慮轉職。

臨床生態令人厭倦


學姊提到自己「對臨床感到厭倦、排斥,同事之間勾心鬥角,上班已經夠累了,還常上演甄嬛傳」。

病房人際互動複雜,有時排班、分工、責任切割,都容易引發衝突。

工時與壓力的疊加下,許多人心情不穩、脾氣更容易爆發。

薪水成長幅度卻有限,讓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她深刻感受到,每天去上班都像應付無止境的戰場:不是護理紀錄與病人需求,就是同事之間的小劇場,對個性直率、不善於人際政治的人來說,這樣的環境很難久留。

特護的真實面


後來,她聽說特護(私人護理)薪水相對不錯,便嘗試踏足這個領域,乍看之下,特護的收入確實比一般病房要高,但付出的風險與責任也相當大。

「做特護最大的挑戰在於工作比較沒保障、不穩定,出事要靠自己,仲介公司不可能幫你。有時會遊走在法律邊緣,真的驚心膽顫。」

在特護的工作型態裡,護理師多半是直接面對家屬與個案,背後並沒有醫院機構做後盾,如果遇到緊急狀況或法律糾紛,可能只能自力救濟。

工作日常與挑戰


特護的日常工作,其實與臨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協助照護、觀察病情、執行簡易醫療措施等,不過,它更多的是「居家照護」性質,你可能要在醫療設備不齊備的環境下,盡力提供個案最適切的協助。

「現在的工作和臨床差不多,但是要應付家屬各種要求,居家環境沒那麼多設備,一樣得想辦法讓病人得到應有的照護。」

相對地,如果個案需求突然升級(例如情況惡化),你必須判斷是否要送急診、如何與主治醫師或家屬溝通,沒有人能像醫院那樣隨時支援,護理師自己得承擔更高的決策壓力。

資格與經驗


談到資格,她說:

「通常做特護,需要至少 3–5 年的臨床經驗,如果有外語能力,甚至有出國照護的機會。」

這並不難理解:護理本身就需要經驗積累,若你連一般病房的基本流程、突發狀況都沒處理過,要直接跳到特護領域,可能更不容易上手。

但同時,也意味著想透過特護多賺一些的,最好在臨床先磨練,確認自己應變力足夠,再考慮進一步嘗試。

薪資高但不穩


特護的薪水對很多人而言確實具有吸引力,不過,它的工作不穩定性也同樣令人擔憂:

「一天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大多數是上 12 小時,下班回到家就累倒了。雖然休假可以自己調整,但你上的天數少,就賺得也少。」

若想賺多一點,就得犧牲休息,多接幾個 12 小時的班。

沒有固定雇主或穩定的合約,一旦個案不需要你了,你可能立刻失去工作。

這對很多擁有家庭、想追求生活品質的護理師來說,是一個兩難,既想賺多點錢,又需要一個基本的安全感。

護理薪資問題


綜觀整體護理行業,不只特護,連一般臨床護理師都面臨薪資天花板過低的困境,學姊提到自己在醫院七年,只漲了少得可憐的薪資,更不必說那些拼死拼活才拿一點加給的同事。

這樣的低薪結構導致許多嚴重問題:

1. 人才流失:有能力的人選擇轉行,醫療單位疲於頻繁地招聘、訓練新人。

2. 招聘困難:若沒吸引力,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導致人力不足更嚴重。

3. 壓力與心理健康:工資與付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會產生焦慮與倦怠。

4. 工作滿意度低:護理師可能覺得貢獻得不到認可,進一步降低職業熱忱。

5. 行業聲譽受損:社會大眾逐漸認為護理行業沒有前途,難吸引新血投入。

這位學姊苦笑說:

「我是想救人,還順便賺點錢,可賺不了什麼錢,就是事實。」

她的勸告

學姊也不鼓勵所有人立刻轉到特護,她認為,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如果你要更多收入、但能接受沒保障的工作型態,也許特護值得嘗試,但若你偏好穩定、能依賴醫院後盾,特護路線反而可能令你焦慮。

「如果你沒跨出去,你永遠不知道外面世界怎樣,就算我現在還在醫療產業,也還迷惘,但起碼比以前只待在醫院看到的更多。」

她強調,假如真的不順利,至少還有一紙護理師執照做後盾,護理師執照本身就是一項保障,在醫療產業中隨時都有用武之地。

結論


「特護」在護理職場裡是一條既吸引人、又布滿風險的道路,它的確提供了比一般臨床更高的薪資空間,但也要求你有更強的臨床經驗、應變能力,以及承受壓力的韌性。

不過,話說回來,護理行業整體的薪資水平依然低迷,人才流失、招聘困難、心理壓力大、行業聲譽受損等問題互相交織,使得許多護理師陷入「想留下但留不住,想轉行又不知該去哪」的掙扎。

最終,學姊給出建議:想清楚自己要的目標,一旦確定,就鼓起勇氣去嘗試。若發現不合適,至少護理師執照可以成為你重返臨床的安全網。

或許,也只有當越來越多的護理人發聲,社會與政府才會正視「護理薪資天花板」的老問題,期望總有一天,護理行業能得到合理的待遇,讓更多人願意投入,並持續留下來。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