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離開反而更靠近自己
「走出護理,雖然是偶然,卻讓我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是在教室裡,那個總是有點吊兒郎當卻又默默努力的同學,沒想到這一晃眼,我們也都超過二十五歲了。
這次的訪談,其實更像是老朋友之間的一次深聊,我不喜歡「訪談」這個詞,因為當我們聊著聊著,那些真實的情緒、那些曾經的選擇,才會在毫無防備的時候流露出來。
這位朋友,雖然只當過一年的「護理同學」,但其實我們認識了快八年。
他說他的故事不值得什麼關注,但我卻覺得,這樣的故事正是最能打動人心的,那些選擇的迷惘、轉彎的勇氣、還有對未來依舊保有好奇的心。
從跟風選擇到坦然離開
「會讀護理,說真的,只是因為設計科沒上、家人又不准走餐飲,最後只好跟著哥哥一起報了護校。」
這段話他說得很輕鬆,但我聽得卻有點心酸,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這樣的「不得不」中做決定,沒得選,只能走一條看起來「比較不錯」的路。
而他也坦言,自己在真正面對專業課程前,內心其實早就知道「這不是我要的」。
「還沒開學我就看到課表,滿滿的專業科,整個人都慌了,那時候剛好領到打工第一份薪水,心想幹嘛不直接去賺錢比較實際?於是就休學了。」
這不是什麼衝動或逃避,而是一種直覺的清楚,他說那時候的自己,雖然沒多成熟,但卻知道,與其勉強留在一個無法投入的環境,還不如誠實面對自己。
進入餐飲其實是種「剛剛好」
「因為打工就是餐飲,加上做習慣了,也認識不少朋友,就這樣一路做下去。」
他說這段話時,臉上有種很踏實的表情,離開護理、踏入餐飲,並不是華麗轉身,更像是一種自然流動的選擇,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掙扎,反而是在這個領域裡,慢慢穩定下來。
「其實對我來說沒什麼挑戰啦,因為我本來就沒真的投入護理,也沒加冠過,感覺自己根本沒沾到邊。」
但他也提到,真正的挑戰來自於「家庭革命」。
「我家人那時候滿反對的,但也只能慢慢接受我已經不一樣了。」
走自己的路,最難的往往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來自最親近的人的期望,而他選擇堅持,並不是為了叛逆,而是為了成為自己。
對生活的長遠思考
「以前的我心態很得過且過,但出社會久了,開始意識到不能這樣。」
隨著年紀增長,他開始思考更長遠的事情。即便現在在餐飲業工作穩定,他也已經計畫著「再轉一次職」。
「未來會不會轉職?我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我會試試看。」
他的語氣沒有壯志豪情,卻有一種不動搖的真誠,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什麼,但至少,他知道什麼不是自己要的,而這一點,已經很值得敬佩。
過來人的一點話
「我覺得我沒什麼資格給建議啦,頂多只能給心靈雞湯。」
這句話反而最讓我感動,因為他知道,生命不是比誰走得多正確,而是能不能誠實面對自己。
他最後分享了一句他很喜歡的劇中台詞:
「不逃避,選擇前進,就能得到不逃避的自己,還有經驗;不前進只會得到一種結果,前進會得到的東西一定比較多。」
這句話說的很好,彷彿就是他人生縮影。
給還在迷惘的人:沒有哪條路是白走的
這段故事或許很平凡,沒有戲劇性的跌宕起伏,也沒有完美的Happy Ending,但正是這樣的故事,才最真實,因為人生大多數的時候,就是這樣走著走著才發現:原來離開,是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
結論
我們的人生,往往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由一連串的「轉向」與「重來」所組成。
他離開了不屬於自己的領域,踏入一個熟悉卻也需要努力的產業,從抗拒、迷惘,到現在的穩定與思考下一步,他用時間和行動告訴我們:
即使一開始的選擇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只要願意停下來聆聽內心,就永遠可以重新出發,這是他的護理師轉職旅程,也可能是你的起點。
我是 Choice,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