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1-日照中心顧問/住宿機構督導

護理非我首選


「當初我會想填護理系,並不是因為對護理這個專業有特別的熱情或憧憬,其實我一開始更想念的是心理系。」

那時候去推甄心理系,可惜沒有成功,不過學測的成績剛好落在幾間國立大學護理系的錄取標準。

「對護理這個領域,坦白說,我當時並沒有太多具體的想法,但是我一直對人很有興趣,喜歡與人互動和交流。」

因此想說既然沒有考上心理系,或許可以試試看護理,至少這也是一個與人相關的職業。

「不過我的家人他們本身也是護理人員,卻反而建議我不要念護理。」

他們那時候可能會覺得護理工作很辛苦,而且在傳統觀念裡,護理可能被認為是比較勞力的工作,也就是他們口中的「高級女工」,所以並不是很支持這條路。

「雖然他們不怎麼喜歡,但對當時的我而言,護理至少是一個跟人有所連結的行業,即使我對護理這個專業還不夠了解,但我很確定自己喜歡與人接觸,這就是我最終選擇填寫護理系的原因。」

藥學與護理的抉擇


後來我家人也有帶我去參加另一間學校獨立招生的藥學系,我也考上了,但我那時候就真的不想去,家人拿我這個決定也沒辦法。

雖然最後沒有走上一開始希望的心理系,但其實護理的範疇非常廣,在工作中也會接觸到一些心理學的概念。

我覺得,如果你對任何領域的東西有興趣,其實在護理相關的工作中很多時候都能運用到,而且你也可以自己去學習。

念完護理後,基本已經學會了如何與人建立連結,也培養了很重要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其實已經足以應付大部分的職業了。

離開醫院的契機


「離開醫院後來會轉去做特護,主要是因為我發現在照顧病人這方面,我蠻能做到個別化的照護,可以針對每個病人的不同需求提供適合他們的照護方式。」

當你針對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照顧時,病人真的會有明顯的改善,也因為這樣,當時很幸運地被醫院的督導私底下邀請去照顧某位名人的父親。

「這也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走入居家照護還不錯,而且薪資比在醫院高很多。」

當時推薦這個機會的醫院的督導,她本身就是負責單位管理的主管,所以平時就會觀察每一位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狀況。

「如果你能做到以個別化的方式去照顧病人,其實長官們都會看在眼裡,如果有好的或不錯的工作機會,他們就會想到你並推薦給你。」

走向健康管理業


「之後我會選擇走向健康管理,主要是因為考量到女生未來可能會面臨結婚生子,長時間輪班的工作可能就不太適合了,所以後續找工作就會希望是週一到週五的白天班。」

那時候也很想知道,護理專業結合飯店式的管理會是怎麼樣的模式,以及如何與高端客戶應對,畢竟當時服務的對象通常都是企業裡非常頂尖的人士。

「以前在醫院我們都沒有被要求過電話禮儀之類的,所以進入這個職場我覺得還蠻新鮮的。」

這個工作很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你要怎麼把你的健康概念推銷給企業人士,他們不是所有東西都會買單,而是要看你能提供什麼樣的資訊。

「所以健康管理有點帶有業務性質的感覺,因為我們要跟很多不同的公司接洽,也要跟很多同業競爭,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那時候其實只是想要一份白天的工作,但透過這份工作也了解到,原來護理人員其實也是可以從事業務和銷售工作的,雖然一開始很不習慣,但後來才發現,只要你的專業夠紮實,其實很容易就能將東西推廣出去。

從護理到創業


「進入家庭後,希望找一份更穩定的工作,因此選擇轉到學校任職,學校的穩定性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而教學工作也讓我發現自己其實滿適合這樣的角色。」

也是進入學校任教,才能更理解現在護理系學生在學習上會遇到哪些困難,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與朋友們後來一起創立了一個長照法人,從零開始建立住宿型機構,那是一段非常不容易的過程,不是單靠護理專業就能處理的。」

從土地購買、法規理解、設計建築、招募與訓練人員、成本評估、設備採購到整體營運,每一步都需要重新學習。

更大的挑戰來自公部門,我們必須與照顧管理中心、衛生局、疾管署、都發局、水利單位等協調,光是申請與溝通就得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

「這段經歷讓我理解創業不是理想化的想像,而是極其現實的落地挑戰,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從中累積了非常珍貴的跨領域整合與實戰經驗。」

從老師變經營者


「我一直覺得,護理人能做的事真的很多,只要跟照顧人有關,護理就有機會介入、嘗試。」

念護理的人通常很有彈性,也願意學習,因為我們習慣了面對各種變動與不確定。

「我在長照領域從事的是經營與營運管理,必須會看損益表,也要自學財報,從前覺得耗材怎麼計價無關緊要,但實際上這些都直接影響營運成本。」

如果一間機構沒有永續經營的思維,就無法走得長遠。

「很多學弟妹從臨床轉來長照,常見的難點在於行政與管理能力的落差,我常說護理教育最珍貴的地方,不是教你技術,而是教你如何解決問題。」

不管是照護個別性病人,還是經營一整間機構,本質都是蒐集資訊、調整策略、持續修正。

「對我來說最困難的轉變,是從學校老師的角色,跳進創業經營,那的確很可怕,但我就是照著護理教育訓練我的思路去做,不會的就去學、遇到錯就改,只要你肯撐住,就能長出自己的專業。」

長照是未來舞台


「我覺得在長照領域,前輩帶領這件事真的很關鍵,現在我也會帶著一些從醫院轉來的學妹,一起投入長照工作。」

看到她們做得很好,更加深對護理專業在這塊領域的信心與期待。

現在是超高齡社會,只要與「人」相關的護理工作,在長照領域幾乎都能找到舞台,根本不用擔心沒有個案,但也因為競爭者多,所以更要找到自己的服務特色。

「像我們的日照中心,就結合了墊上瑜珈、銀髮皮拉提斯,甚至讓需要高度照護的個案也能參與。」

還特別請職能治療師設計與帶領,強調安全又有成效。

「因為我知道,長者肌力流失會引發連鎖問題,但只要有對的方法,在床上也能訓練核心、伸展筋骨、預防失能。」

隨著政府積極推動在宅醫療,未來從醫院、社區到居家,對護理專業的需求只會更高。

「所以我很鼓勵大家投入長照領域,它不只是未來的趨勢,也是一個充滿挑戰與可能的舞台。」

為何我鼓勵進臨床


「我在學校待了13年,即使現在已經不在醫院工作,我仍然會鼓勵學弟妹們畢業後先進入臨床。」

原因很簡單,在醫院你才能把課本的知識和病人的真實狀況連結起來,訓練自己的觀察力與判斷力,這些臨床經驗,會成為你未來在社區工作的底氣。

因為在社區裡,醫師的角色不像醫院那麼常見,很多時候護理人員就是第一線觀察者。

「如果你像個家屬一樣,察覺不了病人臉色發白、喘不過氣、或細微的身體異常,那你怎麼能說自己是專業人員?」

這些敏感度,真的要靠臨床去磨練,只有了解醫院裡的檢查與處置流程,當你走進社區、進入機構、進居家照護,才能真正有自信處理狀況。

「我不會說每個人都一定要待在醫院,但我會說有臨床經驗,走進社區才會穩,遇到突發狀況也比較知道該怎麼冷靜處理,甚至懂得什麼時候該撥打119找救援。」

護理圈的傷與成長


「如果你未來想走護理相關的職涯,我還是建議你至少進醫院短暫歷練一下,三個月、半年、一年都好,這段時間可以幫你確認自己是否適合醫療現場。」

醫療人力真的短缺,現在不是病床不夠,是沒人顧病床,急診爆滿早就不是新聞了。

只是不管走哪條路,都不能放棄學習,護理這行需要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人生歷練。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而你要照顧的人,年齡從幾個月到九十歲都有,如果你自己都還沒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又怎麼能真正理解與照顧他們?」

尤其多數護生還處在人格發展中的青春期,要他們承受醫療現場的壓力,真的很難。

「老師只能引導他們找到熱情,留在這條路上,但現實是這個行業對錯誤容忍度低、標準很高,有時候連一句話都能壓垮一個學生。」

我聽過最重的話是:「你事情沒做完,你怎麼不去撞牆?」這種言語霸凌,其實在護理圈從來沒消失過。

前輩很重要


不管做什麼工作,當你撐不下去的時候,其實最需要的是前輩的帶領,或是有人陪你一起度過。

「每個護理人員都經歷過低潮,在臨床被罵的不是只有你,我們當年也一樣,很多被罵得很慘的學長姐,現在也都成了老師。」

這樣的學習方式不應該一代代複製下去,護理是一個導師制度很重的科系,如果帶你的前輩不好,很容易就扼殺掉後進的熱情。

我記得老師曾送我們一句話:「學護理,哪裡有困難我們就往哪裡去,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禮物。」我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裡。

「護理人能做的事其實很多,重點是你有沒有持續學習的心態,能力不是問題,心態才是關鍵。」

想說的話


「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其實在不同崗位上都能發揮所長。」

即使臨床經驗不多,但護理背景的人對事物的敏銳度是基本具備的,這讓他們在不同團隊中,常常成為那個能穩住局面的角色。

護理人員離開醫院後,只要是與人有關的領域,都有發展空間。

「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角色,喜歡與個案和家屬互動的、偏好行政工作的、熱衷活動帶領的,在社區裡一定能找到符合你性格的位置。」

我常跟學妹們說:「你們有沒有想過,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可以先去看看現在有沒有人過著你理想的生活,再去了解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那個過程和努力,通常是少不了的,如果有人願意提攜你,那當然是最幸運的,但如果沒有,就代表你需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能達成那個目標。

「所以我鼓勵大家多方嘗試,如果你一直待在同一個位置,沒有去接觸不同領域,眼界會比較窄,對人生也比較難有新的想法。」

「老天爺不會讓你做白工」,這是我在護理這條路上最深的體悟。你現在做的一些看起來跟護理無關的事,未來都可能派上用場。

當你願意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後,你就會成為一個跨專業的多重角色,而這樣的能力,是會讓你變得無法取代的。

「所以要謹記,身為護理人員,不能只懂護理。」

自己會希望能提攜一些對長照有興趣的學弟妹,如果你們真的有一點點想法,我是可以回答你們大部分問題的。

「畢竟我有住宿型機構和日照中心的經驗,也有很多夥伴是從居家照護來的,我相信我能給你們實際的幫助。」

📌 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有更多想了解的資訊,歡迎私訊這位前輩:

👉🏼@ccstar1219

👉🏼也有故事想說嗎? 歡迎點擊參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