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失業的工作
「我當初國中畢業後,選擇了五專接二技,其實並沒有想太多,單純覺得護理是一個不會失業的工作。」
但當真正面對實習時,才發現書本與現實的落差如此之大,課本所學的知識,跟臨床上的實際操作完全是兩回事。
「在學校,我們可以花時間將每個技術做到完美,但在臨床上,你必須一次照顧好幾位病人,而且每個班別的工作內容都不一樣。」
節奏非常快,你沒有太多時間停下來,做完一個治療就要立刻去下一床,早上要發的藥發完了,下午的藥又等著你處理。
「那種緊湊感,讓我覺得讀書是一回事,臨床實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從外科到洗腎室
「一開始我在醫學中心外科待了一年,之後轉到家裡附近的區域醫院。」
當初離開外科,其實沒有想太多,單純是因為合約到期,想找一個離家近一點的醫院,回想起來,能進入 HDR 還蠻有緣分的。
「當時面試沒有特別選科別,那時候是血液透析室(HDR)的護理長面試,問我是否有意願試試看,我當時不排斥,就答應了。」
進去之後才開始學習 HDR 的常規,並考取了血液透析的證照,在那裡待了四年左右。
「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很少 HDR 願意收新人,他們更傾向於聘用已經培訓好、且具備證照的護理師,這樣可以省下時間和心力來栽培。」
盲從的職場文化
「剛進去的時候,我是單位裡資歷最淺的,學姊們年紀都和我媽媽差不多,後來我會從 HDR 離開,主要原因是因為婚姻關係,我嫁到了南部。」
到了新的單位後,資深同事們最愛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一直以來都這樣。」
「這句話讓我覺得他們在盲從過去的老舊做法,我覺得很困惑。」
現在科技不斷進步,新的研究和好用的東西一直出現,為什麼不用?明明有更好的方法,為什麼連試都不試就說不要?
「我曾經試著和她們溝通,我不敢說我的資訊最新最正確,不過我會提醒她們,現在的做法已經和過去不同了。」
會這麼做,是因為她們很多日常操作,都是過去在訓練時,學姊口中說的「早期做法」,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做了。
「當時我還蠻震驚的,為什麼這裡的做法,會是我過去學姊口中說的現在已經沒有人在這樣做的事。」
當時的想法是,應該把從外院所學、所見識過的東西跟她們分享,但結果卻被解讀成一直在拿外院跟她們比較。
「最後我心累了,也覺得算了。」
後來某天有一位從外院調派來的醫師,也提出了和我一模一樣的觀點,結果,學姊們還是回了那句:「我們一直以來都這樣啊。」
「我當下真的非常錯愕,一個新來的菜鳥護理師,你們不想聽就算了,連醫師的想法都不願意聽,連討論的空間都沒有。」
那時候就覺得,這個單位是誰講都沒用了,她們很難溝通,看著這群資深的學姐們,我心裡有個很深的恐懼,難道二十年後,也會變成跟她們一樣嗎?
「當時我真的很害怕,害怕自己未來也會跟著同流合污,被職場的環境和氛圍影響,變成跟她們一樣。」
南北薪資落差
除了盲從的職場文化讓我感到恐懼,還有一個更現實的考量,就是南北醫院的薪水有落差。
「當我刷薪資的時候,真的有被嚇到,明明是做一樣的工作,我卻不知道為什麼南北部醫院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後來突然想到,如果是公務員,薪水總不可能南北有別吧?薪水應該是全國統一的。
反過來想,如果薪水能讓北部人願意留下來,應該也是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吧?
「有了這個念頭後,我就決定往公職的方向去努力看看。」
冒然的一通電話
「一開始決定考公職時,我完全沒有概念,不知道該如何進入衛生所。」
於是做了一個現在回想起來很「冒然」的決定,直接打電話去衛生所,開口就問人家:「你們有沒有缺護理師?」
當時那位學姊一定被嚇到了,她支支吾吾地回答:「有缺,只是現在都是透過招考進來的,沒辦法直接面試你。」
「這番話才讓我開始上網爬文,並著手準備,現在回想起來,網路上的資訊其實不是很透明,或者說,是很不流通,很難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不過當時直接打電話過去,確實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護理師想考公職,該從哪裡開始
無法找到門路
「我覺得像我們這樣在醫院工作的人,想轉職到衛生所,很多人是連『門』在哪裡都不知道。」
所以現在就是希望能把這條路徑,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讓那些想要朝這個方向走的人,有機會找到那扇門。
「我也是進了公職才知道,有一個叫做『事求人』的公告網站,所以當初即使我心裡有想要走這條路,也會覺得是不是非得走後門才能進得去。」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感謝當時那個勇敢的自己,打了那一通冒然的電話。
「因為那一通電話,我才開始去了解這個行業的規則,也才發現,原來這扇門是存在的,只是需要自己主動去尋找。」
希望這個經驗,能夠讓更多人知道,只要你願意嘗試,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事求人機關徵才系統
公職護理師之路
「當我真正開始準備公衛護理師的考試時,才發現這個行業的流動率其實很高。」
考試範圍廣得嚇人,要管Psychi( 精神疾患),也要管TB(肺結核)個案,這讓我覺得這份工作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走。
「我當時有一個同期的夥伴,跟他聊過之後才發現,他的心態就是以為進來可以輕鬆做,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落差大到他無法適應,最後也選擇了離職。」
這讓我體會到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辛苦的一面。公衛護理師的工作範疇廣泛,需要不斷學習新知,並且面對各種不同的個案,這對心態和專業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過去在實習衛生所的時候其實也不會叫我們做需要扛責任的事情,像我在實習衛生所的時候最常被叫去做的事情就是貼明信片之類的一些小雜事。」
畢竟護生是要被保護的,總不能要去訪Psychi個案還找護生去,所以只能讓護生做比較保守的事情
親自感受較真實
「除了薪資認為南北不會有太大落差外,當時我對公衛其實還沒有很了解,但我心想,我應該直接進去看看。」
大家在互相打聽的時候,最常被問的問題不就是「這個單位好不好」嗎?
「但我覺得,你不親自進去怎麼會知道?你都只是旁敲側擊地聽別人說,我覺得那都不是很準。」
如果你去問已經離職的人,你只會聽到不好的那一面,畢竟對方就是因為有不滿才離開。
「所以我覺得,想知道一個環境好不好、氛圍好不好,真的親自去體會最清楚。」
前期只能靠「問」
「當時從臨床第一線轉到行政職,我覺得最困難的點,是入職時沒有人帶領你學習。」
因為公務人員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個人離職或調走了,你才有這個位置。
「所以一開始,我真的不清楚該從哪裡開始著手,不過好在單位裡還是有執行過我手上業務的學姊在,會稍微提醒我目前有哪些業務。」
這些業務每年都會輪流做,所以舊有的同事們即使多年前接觸過,還是可以給一些建議和方向。
每年衛生局都會開業務說明會,並發業務執行的手冊,裡面會寫評分標準、需要達成的指標。
「你可以照著手冊去執行,但總結來說我覺得教育訓練這一塊沒有很周全,必須積極主動靠自己開口問,有點像盲人摸象的狀態。」
「如果你是比較內向的人,可能會有點困難,但其實我也不是一個外向的人,不過當時我心裡知道,如果不問真的不行,最後我就給自己加油打氣,想說都出社會幾年了,就厚著臉皮去問,一直問、一直問,不過每當我感覺漸漸上手了,業務就又要輪調了。」
但好處是,每次換新業務,都會有新的業務說明會,會建議要去聽,這樣會更有方向。
親友們的反應
雖然考上公職的消息傳出去後,大家都很羨慕、很稱讚,畢竟要在醫院等公職缺通常需要一段時間。
「但我的單位是被分發的,因為住家附近的單位沒有缺,所以我被分發到一個通勤車程很遠的地方。」
這讓家人們初期無法諒解,不明白為什麼要去這麼遠的地方上班,甚至有些親戚甚至會很沒禮貌地直接問我是不是靠關係進去的。
「變的說我必須去澄清,不過後來他們看到我工作這麼辛苦卻能堅持這麼久,就知道這是一份得來不易的工作。」
彈性及業務拉扯
衛生所雖然有很多業務,但其實你可以自己決定每項業務的進度,你的班表不像在醫院需要由護理長安排。
「如果我週五想出去,可以把事情都排在週一到週四,剛進來的新人雖然假不多,但你可以選擇加班累積補休,然後把事情排開,在自己想放的日子去休假。」
當然還是需要找到一位職務代理人,而且加班也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例如你的服務對象是上班族,所以你只能安排夜間活動。
不過這份工作的彈性也取決於你承接的業務,有些業務還是需要你隨時在線上待命,這就沒辦法做到下班後完全不被干擾。
有些業務甚至有時效性,你必須隨時注意,所以這份工作是否能讓你真正休息,其實還是要看你被分配到什麼樣的業務。
雙向的學習模式
我目前接觸到的前輩們都很友善,且學姊們因為承接的業務範圍很廣,所以其實對於新訊息的接受度就還蠻高的。
「我遇到的學姊們其實都很平易近人,不大會擺架子,如果她們遇到 3C 產品或電腦操作上的問題,也很願意向我們這些年輕一代請教。」
所以就變成一個很棒的雙向學習模式,她們有問題會來問我,我有問題也會去請教她們,這種關係很互相也很平等。
「我想這可能也是因為學姊們的業務範圍太廣,而我們新一代年輕人可能有些更輕鬆、更有效率的做法,資深學姊們也願意學習,就形成了這種互相請教的循環,讓這個環境更能容納新人。」
這點在醫院比較難做到,醫院大部分的學姊們都還是很喜歡依老賣老。
你們絕對有選擇
我想跟所有學弟妹們說,護理師不是只有醫院可以去。
你們不用犧牲自己的健康,也不用被某些資深人員踐踏自尊。
工作是為了生活,你不該為了工作,把生活全部賠進去。
如果上班讓你感到極度內耗,內耗到下班後都魂不守舍,那這樣就失去生活的意義了。
你們應該多愛自己一點。
除了醫院,你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嘗試不同的單位,甚至是不同的行業。
如果對公衛領域有興趣的話,非常歡迎隨時來跟我聊聊,我也非常歡迎一起來當同事。
📌 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有更多想了解的資訊,歡迎私訊這位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