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顧服務員

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哪


離開醫院後我只知道我還想「照顧人」,但不想輪班,也不想再跟病房的護病比拔河,後來在經過學姊的介紹我選擇成為一名居服員,我才發現:

「原來照顧人的方式,不只一種。」

這篇文章整理了我從護理轉職到居服員過程中的7 大重點觀察,如果你也正在考慮這條路,希望能讓你看得更清楚、更踏實。

#1居服員是什麼?


居服員是長照 2.0 架構下的 B 單位人力,負責進入案家協助長輩完成日常生活照顧,範圍從洗澡、翻身、如廁協助,到買午餐、陪聊天、看電視、散步等都有。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

不是在醫院照顧病人,而是在家裡照顧人。

這不只是照顧技術,更是一種走入生活、深入人心的陪伴。

如果你想知道政府怎麼規範這些項目、每項服務的內容與收費標準,這裡有官方資源可以參考:

👉 長照服務項目(衛福部):
點選裡面的附表四-照顧組合表

#2居服員能做什麼?


雖然我有護理背景,但在居服員的職位下,我是不能執行任何醫療技術的。

只要沒有職業登記,像是換藥、抽痰、照顧管路,這些都不能做。

但很多長照項目對我們護理人來說其實並不難,我真正需要花時間練的,是轉移位技巧

你要學會如何協助長輩安全地從床上移動到輪椅,從輪椅移動到浴室等等,畢竟以前在醫院有外看或家屬協助,若走進居家,這是必備的技能

居服員

#3一天工作模式


你要跑幾個案家,是可以自己選的,如果有家庭要接小孩上下學的話,可以跟督導說明希望接班的時間,以及期待的工作量,有些人一天只跑 2~3 家,像我最多一天跑過 6~7 家。

如果你遇到體重較重或失能程度較高的個案,的確會比較吃力,但通常督導會給你足夠的服務及轉場時間,不會像在醫院那樣每分每秒都在趕事

比較貼近生活的案子,像是陪伴、陪走、陪吃飯,其實就是給長輩一個有尊嚴的生活支撐

#4居服員薪水真相


老實說,前兩個月最煎熬,因為你只能接代班、等案,第三個月開始,案量會慢慢穩定,我第二個月開始月收才破三萬,第四個月穩定超過四萬,等於跟一般護理師月薪差不多,若你拼一點假日也出勤,收入要破五萬甚至更高都有機會,我自己手下目前有9位居服員,除了把工作當做身體健康的外,其餘人平均月薪都有達四萬五,甚至有一兩位比我賺得還要多。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收入是浮動的,個案一旦住院、請假、往生,你那段時間就會少一筆錢,所以說這行真的不適合只想領穩定薪水的人但只要你品質好、有責任感,永遠不缺案子。

居服員

#5成就感在哪?


在醫院工作久了,真的會覺得自己像機器,護病比太高、任務太多,根本沒辦法靜下心來陪一位病人,但在居服,你的一兩個小時就是「只屬於這位個案」。

你可以專心聽他說話、協助他如廁、陪他走到便利商店、甚至幫他挑一雙襪子,有時候案家家屬會跟你說「謝謝你,我媽媽很喜歡你」,甚至鄰居會來指定要你照顧自己的爸媽。

那一刻,你會知道,你不是在完成任務,而是在影響一個人、幫助一個家庭。

居服員

#6優勢與考量


我真心推薦給:

想照顧人、但無法再忍受醫院制度的人

• 希望工作能有節奏感、不想輪班的人

• 喜歡與人建立關係、享受陪伴感的人

我們有護理底子,對身體評估、照護細節都更敏感,也更懂得與家屬溝通,但不是每個護理人都適合走這條路,因為它也有另一種辛苦與孤單。

 

人格特質對照表


適合的特質:

✔ 喜歡照顧人、有耐心

✔ 願意適應不同案家環境

✔ 可以主動規劃時間、自律接案

✔ 願意從「醫療角色」轉為「生活陪伴者」

不適合的狀況:

✘ 不喜歡跑來跑去、不想流汗

✘ 容易對髒亂環境過度敏感

✘ 抗壓力低、不喜歡與家屬互動

✘ 只想賺快錢、不接受收入浮動

另外再強調一點,你是可以選擇服務的個案的,你身材嬌小不想接百公斤個案,或跟某案家磨合不良,都可以和督導溝通調整

你的尊重與安全是被保障的,但當然,你條件設太多,這個不接那個不接的,就很難有穩定的收入。

居服員

#7是照顧、更是選擇


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也踏實。

你要懂得照顧別人,也要學會照顧自己;你是專業者,更是陪伴者。

如果你還想照顧人,但不再想值夜班、聽起床鈴,那麼也許你可以試試這條路。

照顧從來不只是醫療,它也可以是生活的溫柔靠近。

最後我想說


如果你想看看別人怎麼走過這條「離開醫院、走入案家」的照顧路線,我也很推薦你看看這篇故事:

👉 點我閱讀:居服員

他/她不是長照背景出身,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當居服員,

卻在陪伴長輩的過程中,慢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價值。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計畫,而是一個開始。

如果你對居服員這條路還有更多問題,或是正準備從護理轉職、也在探索下一步,

歡迎你直接到我的 IG 私訊我,我很樂意和你聊聊!

我平常也會在 IG 上分享一些關於轉職觀察、職場現實,以及護理人離開醫院後的各種可能性。

歡迎追蹤 👉 @choicelife__

讓我們把專業變成選擇,把經歷變成養分